2007年9月2日

悲情城市觀後感 - 更加無情的現在

作者:許舜斌
日期:8/31/2007
內文:
228事件是個台灣近百年歷史的重要事件,1945年的台灣在日本戰敗後由當時的中國政權接管,從台灣人民期待回歸,到中國政府帶來的貪污舞弊等社會問題,到進而演變成後來政府對於人民的大屠殺。而這段歷史隨著後來的白色恐怖、戒嚴,變成一個禁談的禁忌,一直到了1989年台灣解嚴後,這段歷史才慢慢被談起。而於1989年「悲情城市」是少數談及這個事件的電影。「悲情城市」以一個位於基隆九份的家庭作為背景來描述整個228事件前後的歷史過程。從電影的拍攝手法到劇情的陳述,可以看出導演侯孝賢以一個淡化的手法來處理整個歷史過程,在面對整個歷史的錯誤,我們應該採取一個寬容的態度來面對。
自從1989年後「悲情城市」到2007的今年,已經快過了二十年,但是關於228事件的電影還是屈指可數。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已經有許多人已經從電影等角度來談這部電影,所以我這篇文章希望能從其在歷史的意義和對現在社會衝擊來談。首先,這片對於熟習該段歷史的人來講,「悲情城市」並沒有真實反應史實,尤其侷限在一個只是因為一個小事件所產生文化衝突的架構上,而忽略其整個大時代的前因後果。因此對於我們這些60年代後出生的年青人而言,這個電影就把歷史課本重述,因為一個賣私煙的老婦人被警察打死,所發生的群眾暴動。但在看過更多228事件的相關史料,才了解到因為當時中國政府來台後,因為貪污、把民生物資大量運送到中國內地,使得整個台灣陷入通貨膨脹、治安敗壞的情況,這一部份在「悲情城市」僅有一幕談到米價上漲了52倍,但諷刺地是裡面的劇中人都有充裕糧食等物資,完全感受不到當時的社會經濟問題。
「悲情城市」在處理導火線228事件,也只談到有人不小心誤殺,有人抗議,產生暴動。但事實上當時台灣人民希望改革,結果後來被屠殺,因而才產生反抗,也因為這個淡化的手法而剩下一群台灣暴民到處迫害當時外省人民,也無談及當時知識份子的努力,之後清鄉、掃蕩與屠殺更以台灣叛軍手法處理,因此我認為整部「悲情城市」對於歷史完全不了解的新生代而言,是個負面的教材。加上台灣對過去歷史如何處理還採取一個禁忌的態度,使得新生代無法了解過去所發生的歷史,並於對談論這段歷史的人有錯誤的架構,認為破壞族群的和諧。這點與國外處理人權的態度恰恰相反,在面對黑白種族問題、希特勒大屠殺猶太人等事件,都會採取正面面對的態度,把過去歷史講清楚,才有辦法面對未來。
因此我認為「悲情城市」對於台灣社會最重大的影響,就是讓更多人避而不談這段發生在台灣的悲劇,使得大部分人認為談及這個問題就是挑起種族對立。這樣的想法對於經歷過該事件的受害者,不論所謂的本省人或是外省人,都不具正義性。對於60年代後出生的我們,只看到小說般的歷史課本,沒有任何深刻的經驗,讓我們變成一個旁觀者,總以為自己處在一個客觀理性的地位,就可以代替別人淡化過去,歧視忽略充滿情緒的過去,這是錯誤的。我想有擁有過這台灣最重要的人們,不管是迫害者和受害者,追求釐清過去歷史,都是讓我們真的面對我們的過去,才有真正的道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