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日

悲情城市觀後感 - 更加無情的現在

作者:許舜斌
日期:8/31/2007
內文:
228事件是個台灣近百年歷史的重要事件,1945年的台灣在日本戰敗後由當時的中國政權接管,從台灣人民期待回歸,到中國政府帶來的貪污舞弊等社會問題,到進而演變成後來政府對於人民的大屠殺。而這段歷史隨著後來的白色恐怖、戒嚴,變成一個禁談的禁忌,一直到了1989年台灣解嚴後,這段歷史才慢慢被談起。而於1989年「悲情城市」是少數談及這個事件的電影。「悲情城市」以一個位於基隆九份的家庭作為背景來描述整個228事件前後的歷史過程。從電影的拍攝手法到劇情的陳述,可以看出導演侯孝賢以一個淡化的手法來處理整個歷史過程,在面對整個歷史的錯誤,我們應該採取一個寬容的態度來面對。
自從1989年後「悲情城市」到2007的今年,已經快過了二十年,但是關於228事件的電影還是屈指可數。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已經有許多人已經從電影等角度來談這部電影,所以我這篇文章希望能從其在歷史的意義和對現在社會衝擊來談。首先,這片對於熟習該段歷史的人來講,「悲情城市」並沒有真實反應史實,尤其侷限在一個只是因為一個小事件所產生文化衝突的架構上,而忽略其整個大時代的前因後果。因此對於我們這些60年代後出生的年青人而言,這個電影就把歷史課本重述,因為一個賣私煙的老婦人被警察打死,所發生的群眾暴動。但在看過更多228事件的相關史料,才了解到因為當時中國政府來台後,因為貪污、把民生物資大量運送到中國內地,使得整個台灣陷入通貨膨脹、治安敗壞的情況,這一部份在「悲情城市」僅有一幕談到米價上漲了52倍,但諷刺地是裡面的劇中人都有充裕糧食等物資,完全感受不到當時的社會經濟問題。
「悲情城市」在處理導火線228事件,也只談到有人不小心誤殺,有人抗議,產生暴動。但事實上當時台灣人民希望改革,結果後來被屠殺,因而才產生反抗,也因為這個淡化的手法而剩下一群台灣暴民到處迫害當時外省人民,也無談及當時知識份子的努力,之後清鄉、掃蕩與屠殺更以台灣叛軍手法處理,因此我認為整部「悲情城市」對於歷史完全不了解的新生代而言,是個負面的教材。加上台灣對過去歷史如何處理還採取一個禁忌的態度,使得新生代無法了解過去所發生的歷史,並於對談論這段歷史的人有錯誤的架構,認為破壞族群的和諧。這點與國外處理人權的態度恰恰相反,在面對黑白種族問題、希特勒大屠殺猶太人等事件,都會採取正面面對的態度,把過去歷史講清楚,才有辦法面對未來。
因此我認為「悲情城市」對於台灣社會最重大的影響,就是讓更多人避而不談這段發生在台灣的悲劇,使得大部分人認為談及這個問題就是挑起種族對立。這樣的想法對於經歷過該事件的受害者,不論所謂的本省人或是外省人,都不具正義性。對於60年代後出生的我們,只看到小說般的歷史課本,沒有任何深刻的經驗,讓我們變成一個旁觀者,總以為自己處在一個客觀理性的地位,就可以代替別人淡化過去,歧視忽略充滿情緒的過去,這是錯誤的。我想有擁有過這台灣最重要的人們,不管是迫害者和受害者,追求釐清過去歷史,都是讓我們真的面對我們的過去,才有真正的道歉。


Read more!

2007年8月26日

當巨人倒下時,無人能逃

在某個鳥鳴啾啾的早晨,我從公寓出門迎接風和日麗的台北市。才要開始熱身的太陽,一個懶腰把陽光打翻到柏油路上,灑在生活機能良好,開始運作的北投社區中。我跨步向前,早餐店、五金行、菜市場正拉開熱鬧的序幕。附近的小狗閒步而來,燕鳥騎樓下低飛而過,而路口的小葉欖人樹,則對著來搔癢的風遙遙頭。
這是我所面對的真實、美麗的世界。

鏡頭帶到腳底下。
柏油路下應聲而響的,不是大地的土壤,而是填充在挖掘地基後百尺深的空洞內的廢金、混土、水泥。
鏡頭掃向天空。
每X人一台的汽車、每Y人一台的機車的排氣,加入溫室氣體與空氣污染的行列。
鏡頭環繞四周。
只見人在微笑、狗在咆嘯、麻雀鳴叫以及...蟑螂(尖叫!),放眼淨是地球生物中,能夠在人類環境中和睦生存的億分之小數點的生物們。
攝影機快轉。
早餐的漢堡加蛋、中午的蔥爆牛肉、晚餐的羊排,養這些肉所用的土地,換種米糧可以養活五個我。
鏡頭看不到的地方,是活著所消耗的二十年份無法回收的千年垃圾。
圍在我的視野、認知以外的世界,是一人份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不過,這樣的程度應該還好吧?『明天過後』應該會是百年後才會發生的事情,在那之前應該可以想想解決辦法的吧?」

鏡頭轉西固定,旋轉鏡頭定焦越過僅305公里外的那片陸地。


一個擁有相通的海峽、相連的空氣以及緊密相依的經濟的中國巨人,根據E.O.Wilson一位得獎無數的生物學家的資料分析,已經走得搖搖欲墜,步履蹣跚。13億人口若全數進入台灣的生活模式,且人數不斷增加,是13億份「不願面對的真相」。當巨人倒地時,還不用等到地球生態毀滅,在有生之年,台灣就會馬上被吸入巨人跌落產生的全球經濟風暴與生活困難的黑洞中。

從E.O.Wilson的著作「生物圈的未來」中,看到的是什麼樣子的中國?
先撇開各種的污染、森林砍筏、破壞臭氧層及溫室效應氣體、生物多樣性銳減的情況不談,光是中國人的數量就足以造成危機。
儘管實施一胎化政策,中國人口會在23年內增加到16億人口。43年後,以NIC的數據推算,將會需要現今所輸出的所有米糧,且供不應求的糧食,將超越世界其他米國所能供應。為了維持中國人的生存,中國必須生產更多的糧食。
然而產米需要更多的土地以及更多的水。有限的耕地已經過度開發,森林也已經清空以利耕耘,水是中國生存最頭痛的重要問題。中國的水資源根據聯合國統計,已經有80%已經污染到不適合魚類生存。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供應中國四分之三的糧食,但是黃河在過度開墾沙漠化下已逐漸乾枯,光是1997年就停水226天。北部平原區,1990年代中期只剩下1.5公尺的地下水可用。中國617個主要城市中,有300個城市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幾年前曾經在報紙上看到重慶一代的小城已經得靠人工造雨才有水,還因為人工雲飄到隔壁都市下而引發暴動!這也是為什麼要蓋長江大霸,他將成為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環境破壞工程之一,也會是中國未來的大命脈。

當經濟發展越快速,缺水問題越加嚴重。將近一千公斤的淡水可以生產價值將近七千台幣的麥。同樣的水量用在工業方面,可以有將近五萬台幣的收益。於是,稀少的水資源隨著經濟與工業的發展,會因為工業用途為主而越來越貴。漲價後的水讓農業生產的成本增加,食物、物價也因此水漲船高,更壓迫巨大貧富差距的中國,種下內亂的種子。

這還是以米為主的情況。

兩千萬噸的米可以餵飽一億以米食為主食,幾乎不食肉印度人。同樣的重量,只能夠養活兩千萬以畜產、肉食為主的美國人。如今中國生活以及飲食習慣逐漸西化,肉佔的比例越來越高,同樣的土地能夠養活的人將會越來越少。

中國或許五十年內還勉強可以餵飽自己,但是處在這樣搖搖欲墜的情境下,E.O.Wilson擔憂,是沒有辦法有能力去緩衝突發而來的暴動、內亂、乾旱、傳染病,甚至戰爭(也包括與我們的戰爭),他國也無力協助這麼龐大的人口需求。當巨人倒下時,依賴中國經濟的國家與經濟體系也將受到嚴重波及。

環境問題真的與經濟無關?真的與生活無關?與此生無關?
回到一開始的場景,「不願面對的真相」或許真的在視野外才能夠看見,但是不用抬頭去看,就會發現一個巨人搖晃的陰影,就籠罩在我們身邊。


Read more!

2007年5月7日

從Starkbucks看台灣文化

作者:許舜斌
日期:5/7/2007

前一陣子在北京故宮開了一家Starbucks,這事情引起了熱烈地討論,主要爭論在於Starbucks的風格與傳統中國文化是否相容,而很多人主張Starbucks破壞了故宮原有中國式的美感,所以主張Starbucks要從北京故宮遷出。這個事件上,大陸許多人把焦點放在文化被侵略,西方文化入侵中華文化角度來看這一件事情。相較之下,台灣對於連鎖店毫不保留的接受態度,這是否對的嗎? 但所有的討論都建立在一個大中國主義與崇尚西方文化這兩個對立點之上,我想背後有更深一層的問題,而這架構卻模糊這問題。我認為Starbucks作為一個連鎖店,對於文化帶來的衝擊,確實是我們所需要去思考,但我們是否有問過Starbucks店面本身確實有自己獨特的氣氛,讓許多人一再想去?

Starbucks在美國事實上被視為一個沒有文化的連鎖企業,在許多有人文素養的小村鎮中,是禁止Starbucks開設的。相對地,當地居民反而支持父傳子的傳統老店,主要在於傳統老店讓你覺得有歸屬感,你吃的漢堡、熱狗是獨一無二的。除了居民支持外,對於許多開店的老闆而言,一家店面是以一個永續經營的角度在思考,不只是要賺個十年、二十年,而是希望即使過了一百年這家店還要存在。所以連鎖店被視為資本主義的怪獸, 忽略了文化當中重要的歷史與人文的獨特性,強調的是實用性、便利、舒服,不論何地的麥當勞都是相通樣子,因此連鎖店不斷地侵蝕地方人文環境,所以在許多小鎮中,都有通過法令禁止開設連鎖商店。反觀台灣,把連鎖店代表現在化的象徵,毫不反思考連鎖店所代表的真正意義,使得台灣到處是連鎖店林立,真正具有台灣特色的店面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純粹資本主義的消費模式。

但十分諷刺的,被視為沒有文化的連鎖企業,在台灣卻是最好的選擇,這是因為大家都是崇洋媚外,崇尚西方文化嗎?這可能是部份的原因,但是我認為這反應出了台灣文化最深的問題,台灣文化是空的,在這裡要先澄清兩點。第一,說台灣文化是空的,是指現在台灣文化,先不論由於台灣文化受到國民黨統治,造成整代菁英被屠殺等問題。第二,文化有好壞,許多人主張文化相對主義,但文化相對主義是我所反對的,我認為文化是有好壞之別的,但這不是主張因為不同族群,而造成文化好壞。相對地,第三,我也認為文化是可以改變的。 因此主張台灣文化是空的,是要看清楚我們文化所缺乏的東西,而不是一昧的像大中國主義一般,就認為自己的文化就是最好的,而當有人提出關於中華文化的缺失,就被認為是文化侵略。

回過頭來看,Starbucks在台灣社會中,確實提供了一個不錯環境,所以我們有想過為什麼台灣沒有這樣卻屬於自己的咖啡店呢?有人會反駁說,咖啡是屬於西方文化的東西,但如果我們更仔細去檢查生活周遭,我們會發現生活的一切來自西方文化,從民生的衣服、車子、電腦,到塑膠、科學、大學,再到更高階的社會制度、憲法等一切所看得到的都是來自西方文化,真正舉得出來來自東方文化的,大概只有筷子吧。因此Starbucks只是一個起點,讓我們來檢視我們文化問題,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21世紀的當下,西方文化為何可以如此稱霸世界文化,是否有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我想最大的原因不在表象上的器物、科技等,而是西方文化思考模式。要不然早在慈禧太后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模仿西方的器物、科技,也就是當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船堅砲利的思考,如果這一套思考有用的話,那麼過了快兩百年的今天,為何西方文化還是稱霸世界?所以我認為是西方文化經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到後來造成工業革命等,讓西方文化做了整體的改變,因為在十七世紀之前,西方文化確實落後東方文化一大節,但因為這些時期事件的發生,讓整個西方文化在短短的兩三百年之間超越了東方文化。在了解問題所在後,我們要問的是,我們如何做一次台灣的文藝復興跟啟蒙運動?事實上,日本的明志維新就是在追求日本的文藝復興跟啟蒙運動,而日本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值得我們參考。

而很多人會反對說,這樣是崇洋媚外的態度,並且會失去台灣自己的文化。但我想這個反對會成功的唯一可能就是我們只有模仿表象,把西方文化的器物、科技學習起來而已。而在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之下,我們要追求的是一種思考或生活模式,讓我們自己有能力去創新我們的文化,而創新出來的東西也因此絕對不會是西方文化,因為我們有自己獨特的人文與環境。其實這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就如同生物的演化,在任何當下,每種生物都具有其特色,當環境產生改變的時候,生物就會透過演化去適應環境,但卻不會失去自我的特色。而我們所缺乏的就是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所帶來的演化動力。

注:許多想法與概念來自洪裕宏老師,特此感謝他。


Read more!

比參加奧運更重要的事!

作者:簡芃

在奧運火炬來台事件中,台灣主張為了維護台灣的國家主權,避免造成台灣與中國之間領土主權的模糊地帶,奧運火炬應該由第三國進、第三國出,並拒絕被稱為中國台北,否則將拒絕奧運火炬繞境台灣。在中國的打壓下,除了拒絕奧運火炬來台外。我們應該思考1936年納粹奧運的教訓,考慮杯葛北京奧運、拒絕參加。

年來,中國為了舉行2008年北京奧運,投資大量資源在改造北京的市容,並花費大量心力在塑造中國逐漸走向進步、民主、尊重人權的形象。但是,中國在面對 國家內部,卻不斷透過鎮壓、暴力,傷害表達自由民主思想的人民。此外,中國除了協助進行種族屠殺而被國際孤立的蘇丹政府,更設置了九百多顆以台灣為目標的 飛彈。這些證據不就顯示中國所塑造的美好形象只是虛偽的表面嗎?國際認為給中國機會舉行奧運,可以幫助中國走向民主與進步。讓中國舉辦奧運真的能幫助中國 走向民主、進步嗎?或許1936年的納粹奧運可以當作我們的明鏡。

1936
年的柏林奧運由希特勒的納粹政府所主辦。納粹政府在當時因為迫害猶太人及傷害人權,而被國際所孤立並否認其政權之合法性。納粹政府為了得到國際的認同,極力爭取奧運的舉辦權。在當屆奧運舉辦前四年,便有許多國家和人權團體因為納粹政府嚴重傷害人權而發起對納粹奧運的杯葛,也有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組織呼籲猶太人運動員拒絕參加當次奧運。但是,在美國以「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為理由,宣布美國將參與當屆奧運後,許多國家便紛紛宣布參加當屆奧運,使納粹奧運得以舉行。在奧運期間,納粹政府不但花費大量心力將柏林營造為一個和平、尊重人權的城市,也頒發大量獎項給猶太人運動員。所以在當屆奧運後,許多國家不但對納粹政府卸除心防,更為了補償之前對納粹政府的不信任而提供納粹政府許多協助。此外,不理猶太人組織呼籲而參加納粹奧運的猶太人運動員,也因為在奧運期間備受納粹政府尊重並贏而許多獎項,所以也在奧運後大力宣傳納粹政府對猶太人的尊重,一掃國際間對納粹政府的不信任!但是,這一切假象在奧運結束後兩年破滅!1939年,納粹政府在贏得國際許多協助後,開始大量屠殺猶太人,將大批猶太人送入集中營進行各式殘酷、違反人性的試驗!

1936
年納粹奧運對台灣和國際不就是最好的明訓嗎?給中國機會舉辦奧運,讓中國有機會塑造良好形象、並讓更多資源流入中國,或許不是讓中國走向民主、進步的最好方法,反而給中國有更多資源、力量去傷害人權。

此外,從1936年納粹奧運的例子,國內以「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來回應奧運火炬來台事件是不攻自破的。因為政治和體育是無法分開的,就像在奧運火炬來台事件中,中國將台灣稱為中國台北及境外,就是最明顯的政治考量。更何況 奧運是國家之間的比賽,台灣的運動員是代表台灣這個國家參加比賽,而非以個人名義參賽;若主辦單位不尊重台灣是一個國家,我們何必為了參加比賽而接受羞 辱。歷史上已有太多因敵對國家舉行奧運而拒絕參加的例子。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與尊嚴而杯葛奧運及拒絕奧運火炬來台,不但不會損害國家形象及邊緣化台灣,反 而會贏得國際的重視與敬佩,更會在歷史上留下美名!所以,台灣應該正面回應中國的打壓,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對2008年北京奧運提出杯葛!


Read more!